“一个地区的夜间照明亮度与其GDP成正比”,夜间经济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城市GDP的新轴心。到目前为止,已有345个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群。
在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将成为整合夜间旅游资源、丰富夜间消费供应、释放文化旅游经济活力的发展热点。
这些集群区文化旅游形式丰富多样,结合城市更新、农村振兴、数字经济,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的夜间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促进全国夜间文化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01 国家夜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夜间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延迟管理、广泛管理和集约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从传统照明夜市升级到涵盖“食品、旅游、购物、娱乐、体育、展览、表演”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蓝海。
目前,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发布了与夜间经济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夜间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有效。各种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技术为夜间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中国部分地区关于夜间经济政策措施
▶《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
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业区与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区、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投资,建设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的便利性和活动性。
▶成都《关于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
规划一批夜间消费场景和商业形式,包括10个夜间旅游景点、10个夜间视听剧院、10个夜间艺术画廊、10个夜间亲子公园、10个夜间医疗美容空间、10个夜间娱乐场所、10个夜间学习时间、10个夜间购物场所、10个夜间品味10个夜间习俗街区。未来,成都夜间消费业态将从传统洒吧等夜间餐饮延伸到音乐厅、亲子公园、医疗美容空间等更多业态。同时,成都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市长”和“夜区长”制度,协调夜间经济发展。
▶佛山《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充分挖掘佛山夜间消费资源,培育、建设、完善若干优质夜间经济集群和夜间经济示范点,加快夜间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夜间发展生态系统。到2021年,全市将建成8个优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和8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其中禅城、南海、顺德区将建成2个优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和2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高明、三水区将建成1个优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和1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促进夜间经济对经济的不断贡献,将“夜佛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夜间经济品牌。
▶《广州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推出夜间文化旅游集群,建设文化 旅游表演艺术综合体。通过引进国内外流动的创意团队,积极规划建设一批突出广州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围绕“千年商业之都”、“岭南文化”、“城市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标杆和游客“夜生活”重要打卡地。
▶宁波《宁波加快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提高城市夜间经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丰富夜间经济消费模式,完善照明、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形成规划合理、设施完善、业务形式多样化、管理标准化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到2021年,将建成5个知名的夜间经济标志性商业区、10个特色街区和40个15分钟的商业便利服务区。
▶杭州《杭州市夜间经济改善发展实施意见》
“春暖杭城”“绿色盛夏”、以“快乐的秋天”和“充满活力的冬天”为背景,全年安排100多场夜间经济主题活动,打造50个夜间生活IP和100个夜间生活在线红色打卡场所,推出“回忆江南·夜杭州”夜间经济品牌,力争2020年全市夜间经济占社会零比例(汽车消费除外)同比增长10%。
▶青岛《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意见》
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实行“夜区(市)长”、“夜长”、“夜街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放宽夜间“外部位置”控制,引导季节性夜市规范有序发展,构建“购物休闲、特色餐饮、体育娱乐、表演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夜间经济模式。
▶北京《北京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
标杆国际,打造“夜京城”城市名片;结合动静,升级首都夜间消费“文化核心”;利用科技和艺术,丰富夜间时尚购物的新体验场景;整合文化旅游商业体系,扩大夜间多元化消费特色;培育特色商业街区,激活城市夜间消费“烟花”;突出“一刻钟”便民,提高夜生活质量便利;走出独特精致的乡村线路,繁荣活跃的北京郊区假日和夜间经济;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优化夜间旅游交通保障机制;包容、谨慎的监督,确保夜间经济安全有序运行。
▶重庆《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
到2025年,夜间经济在城市消费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形成了布局合理、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区域协调发展、商务旅游文化体育深度融合的“1” 10 N夜间经济发展格局。主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基本建成全市夜间经济核心区,成功建成“一区两群”10个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济开发区均建成夜间经济集聚区。
▶《上海夜间经济空间布局与发展行动指南》(2022-2025)
创新性地提出“1” 15 X“空间布局体系,围绕消费者和员工的需求构建精细的夜间经济治理体系。
▶湖南省《关于促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
从加强“夜经济”规划布局、建设“夜潇湘”消费场景、培育“夜经济”消费品牌、打造“夜湘村”旅游名片、拓展“夜经济”就业渠道、完善“夜经济”配套服务、加强“夜经济”政策支持、促进“夜经济”疫情防控八个方面,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消费,促进就业。
02 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的数量和分布特点
截至2024年2月,文化旅游部已确定三批全国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345个,其中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集群16个。青海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集群数量并列最后,只有3个。各地区全国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数量从多到少排列如下: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华东地区入选的集聚区最多,共104个;西南地区入选项目61个,排名第二;华北地区入选项目47个,排名第三;西北、华中、华南地区分别有39个、入选37个项目和36个项目,东北地区入选21个项目。
03 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类型
文化旅游部对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建设的形式、服务、品牌、市场和政策提出了建设要求。根据不同的载体和形式,集群基本分为以下12种基本类型:
▶历史文化街区型
▲福隆寺文化街区东城区
▶文化旅游休闲商业街区型
▲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
▶文化旅游古镇(小镇 景区) 区型
▲无锡年花湾镇
▶旅游景区型
▲扬州瘦西湖
▶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型
▲台儿庄古城枣庄市
▶文化 (创意)工业园区型
▲天津滨海新区滨海文化中心
▶旅游度假区类型
▲浦东新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
▶文化旅游表演艺术集聚区
▲晋中市文化产业园“再见平遥”
▶主题旅游公园型
▲北京欢乐谷
▶创造性的工业遗产
▲石景山区首钢园
▶都市滨江休闲区
▲深圳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
▶文体商旅融合型
▲岭南天地佛山市
03 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的特点
总体而言,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具有以下特点:
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群占38%、35%、21%、东、中、西部的分布基本符合地理气候和人口经济规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前两批占4.5%,第三批占9.8%,符合东北冰雪热、旅游繁荣、城市营销繁忙的特点。
需求集成更加多样化。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不仅强调覆盖广大群体的多重需求,而且注重准确群体的多元感知和需求。通过整合夜间观光、购物、表演、娱乐、住宿、夜间餐饮等形式,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创意元素的产品,建立多元化、综合性强的消费生态系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夜间旅游体验。
技术赋能更充分。夜间旅游的吸引力通过一系列技术应用于夜景照明、美化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来增强,已成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日益普遍的手段。一是光载体丰富,电视塔、标志性建筑、风雨廊桥、立交桥、瀑布、森林等可成为夜景的重要载体。二是创新灯光技术,用声、光、电、影等高科技手段诠释当地文化,提高渲染效果,增强互动。三是美化夜景,改造升级区域环境和基础设施,追求视觉效果和整体美感,吸引游客和宣传。
政策协调更有力。在促进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部门间合作,不仅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指导,还可以积极协调资源,优化服务,确保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地方政府更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反馈,积极吸收公众意见,不断优化和改善夜间文化旅游的消费环境。
04 如何建设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一是夜间消费品开发要突出地域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品首先要解决千人一面、差异不足等问题。各地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引导和鼓励市场经营者开发更具地方风味的夜间文化旅游产品。
以“地域特色”为特色 以“文化元素”为方向,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场景设计和主题建设,开发具有独特知识产权价值、回味体验的消费项目,打造知名度高、感觉强、声誉好的消费品牌,注入独特的区域文化元素,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深化景区、景区所在城市 提升夜游文化艺术魅力的“旅游名片”印象。
二是夜间消费品牌要努力呈现多样性。夜间消费品牌应以休闲、娱乐、放松等多种需求为基础,以创意和技术为支撑,打造以精神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夜间经济新形式和新场景,解决过去夜间产品美味、足够、足够的问题。地方政府应鼓励发展年轻人喜爱的夜间文化休闲产品,如身临其境的表演艺术、脱口秀和创意市场。
同时,要注重文化旅游的融合,创造更具体验的夜间文化场景和内涵的夜间旅游目的地。此外,景区还可以增加人工智能、VR 、AR、虚拟现实、云旅游等数字艺术技术项目、休闲娱乐互动体验等旅游项目。丰富多彩的夜间旅游体验内容,护送城市和景区的夜间旅游管理系统。
三是夜间消费保障要提高便利性和安全性。夜间经济不仅关系到消费,也关系到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延伸和完善。随着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的兴起,必然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和需求,如电力、地铁、公交车、公共卫生、市政管理、安全、应急救援等。城市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协调性,提高公共治理水平。